《獅子》,何香凝1914年作品。(資料圖) 作者 何香凝美術館 供圖
中新網(wǎng)廣東新聞3月19日電(記者 鄭小紅)由深圳市委統(tǒng)戰(zhàn)部主辦的“獨向天涯尋畫本--何香凝與南洋華僑的翰墨因緣”展覽,正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展出,向觀眾呈現(xiàn)當年何香凝與南洋華僑的翰墨因緣。 被尊稱為“華僑慈母”“華僑貼心人”的何香凝,在上世紀二、三十年代西游途中的一次演講中,曾專門強調“女子為國民之母”,要爭取男女平等。如今,在新中國,她的心愿得以達成,不僅實現(xiàn)了男女平等,而且還出現(xiàn)數(shù)不清的杰出女性:女航天員,女醫(yī)生、女教師....。。甚至還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。中國女性在“人生舞臺上,是當之無愧的主角”。 何香凝(1878年至1972年),出生于香港,原籍廣東省南?h棉村,自號棉村居士,又號雙清樓主,是中國近現(xiàn)代集社會活動家和藝術家于一身的偉大女性。 此次展覽分為赤誠愛國心、火熱革命心、磊落友朋心三大版塊,展出何香凝及其他著名畫家的畫作、文獻圖片百余件。其中,赤誠愛國心版塊中,完整梳理了何香凝早期繪畫“獅”“虎”類作品圖像,這些作品顯示出何香凝以巾幗熱忱在畫紙上表達她的愛國情懷。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陳姍8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,由于對時局失望,1929年9月18日,何香凝攜300余件書畫佳作,從上海出發(fā),先后旅經菲律賓、新加坡等地并舉行義賣畫展,得到當?shù)仡I事館、僑領和華人的多方襄助。后從法國直接返回上海,共歷經兩年零兩個月時間。 《松菊六條屏》,何香凝1931年作品。(資料圖) 作者 何香凝美術館 供圖
據(jù)何香凝當時的聲明,她赴歐有兩大目的,“一以籌募仲愷農工學校基金,一以宣揚祖國文化。”她在南洋女校、華僑中學和青年勵志社發(fā)表了演講,演講主題分別為:強調“女子為國民之母”,要爭取男女平等;主張中國急速發(fā)展農工業(yè),廢除不平等條約,爭取民族權益;勸勉青年勤奮讀書,盡國民責任。 陳姍說,1929年何香凝在南洋舉辦的多次展覽,實際上也是她早期繪畫的創(chuàng)作展,因她對此次展覽做了全面的計劃和詳細的準備,展覽題材之全面、作品之精品性、友人之襄助,都可圈可點。其中,何香凝在新加坡書畫義賣展覽會相當成功,不僅為中國畫家之后到南洋舉行藝術活動創(chuàng)造了成功的范例,而且為何香凝籌辦“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”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經驗。 “九·一八”事變爆發(fā)后,何香凝本可以在歐洲躲避戰(zhàn)事,但她毅然回國,帶著旅歐積攢的字畫和資金,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。 1929年何香凝在菲律賓義賣展覽現(xiàn)場圖片。(資料圖) 作者 何香凝美術館 供圖
自南洋之行后,何香凝養(yǎng)成了積累畫作以備不時之需的習慣,售畫不僅是其維持生計、建立社交的方式,更成為她實現(xiàn)“書畫救國”宏愿的載體。而南洋之行也標志著何香凝文化聲望的進一步確立。 新中國成立后,何香凝在主持僑務工作期間,愛僑如子,贏得了“華僑慈母”“華僑貼心人”等美譽,也成為無數(shù)中國女性心中最好的榜樣。(完) |